settings icon
share icon
问题

加拉太书


作者:加拉太书1:1清晰指明使徒保罗是加拉太书的作者。

写作时间:依照加拉太书送达的确切地点和在哪次传道过程中保罗开始在那里建立教会,加拉太书的写作时间在公元48-55年之间某个时候。

写作目的:加拉太教会的组成是一部分犹太信徒和一部分外邦信徒,当时情况通常如此。保罗维护他的使徒身份和他所教导的教义,即他会确定加拉太教会对基督的信,尤其是只能因信称义这一关键。因此其主题大体与罗马书中的主题一样,既只能因信称义。然而,在这封信中,注意力尤其集中在人因信称义,并不是靠着摩西律法。

加拉太书不像当代历史的文章。它是对于败坏基督福音的抗议。不靠律法,而是因信称义的基本真理已经被犹太教徒认为信基督的人要想在神面前完美就必须保持律法的这一坚持而模糊了。当保罗得知这一教义已经渗入加拉太教会并使他们背离不受律法束缚的遗产时,他在这封信中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劝谏。

关键章节:加拉太书2:16:“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

加拉太书2:20:“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如今我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加拉太书3:11:“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经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

加拉太书4:5-6:“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他的儿子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

加拉太书5:22-23:“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

加拉太书6:7:“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简要概括:因爱藉着信而称义的结果是精神的自由。保罗恳请加拉太人坚守他们的自由,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即摩西律法)(加拉太书5:1)。基督教的自由不是为了满足世俗的情欲;而是一个互爱的机会(加拉太书5:13;6:7-10)。这样的自由并不能阻断生活中的奋斗。事实上,他更加剧了灵和肉之间的争斗。然而,肉体(世俗的情欲)已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加拉太书2:20);因此,圣灵结了果子,即信徒生命中的仁爱、喜乐、平安(加拉太书5:22-23)。

加拉太书的写作是一种灵感的激励。对于保罗来说,问题不是一个人受不受割礼,而是他是否是“新造的”(加拉太书6:15)。如果保罗没有成功地提出因信称义,基督教将还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不能成为全面的拯救方式。因此,加拉太书不只是路德的书信;他是每一个认同保罗的信徒的书信:“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如今我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拉太书2:20)

雅各书和加拉太书展示了基督教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乍看互相冲突,而事实上它们是互补的。雅各书强调基督的伦理,要求信用它的成果来证明。然而雅各与保罗一样强调神的恩典使人转变的必要(雅各书1:18)。加拉太书强调福音产生伦理的活力(加拉太书3:13-14)。保罗也和雅各一样关注伦理生活(加拉太书5:13)。基督教真理的这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必须随时相伴。

联系:整个保罗给加拉太人的书信中,救恩—神的礼物—与并不能救赎的摩西律法并置一起。犹太教徒,那些想要回到摩西律法作为他们称义的源头的人,在早期教会里地位显赫,甚至有时连矶发这样显要的基督徒也陷入他们的欺骗之网(加拉太书2:11-13)。早期基督教徒与律法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保罗只能不断地重申因爱得救与遵守律法没有关系这个真理。加拉太书与旧约的主题联系围绕着律法之于恩典:不能因行律法称义(2:16);信徒向律法的死(2:19);亚伯拉罕因信称义(3:6);律法不能带来拯救而是带来神的愤怒(3:10);完全律法的是仁爱,而不是做工(5:14)。

实际应用:加拉太书的一个主题可见3:11:“义人必因信得生。”我们不仅因信得救(约翰福音3:16;以弗所书2:8-9),而且信徒在基督里的生活—一日一日,一刻一刻—都是藉着信而活。那个信不是我们自己构想出来的—它是神的礼物,不是做工的回报—而是我们的责任和喜乐 (1)展示我们的信,这样别人就可以看到基督在我们里面的工,并且(2)通过应用属灵规范(研读圣经、祷告、顺服)增加我们的信。

耶稣说通过我们生活的果子,可以认出我们(马太福音7:16),这些果子可以证明我们的信。所有基督徒都应勤勉奋斗建造我们内心得救的信,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先是基督,别人在我们这里也可以看到他,“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6,新英王钦定本)。

English



返回中文主页

加拉太书 
分享此页面: Facebook icon Twitter icon YouTube icon Pinterest icon Email icon
© Copyright Got Questions Minis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