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們怎麼知道聖經的哪些部分適用於今天的我們?
回答
有些誤解常常出現:我們或是把應該遵守的誡命當作“特定時代的”,只適用於最初的聽眾,或是把誡命當作無時代限制、但只適用於特定人群的真理。 我們怎麼分辨其不同? 第一要注意的是聖經正典在公元一世紀完成。 這就意味著聖經的大部分 -- 如果不是全部的話 -- 最初不是寫給我們的。 作者心目中是那個時代的聽眾,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話會被多少世紀後的全世界人聽到。 這就使得我們在為今天的基督徒解讀聖經時要非常小心。 似乎當代的佈道特別關注相關性,以至於我們把聖經當作一個湖,只想從中釣到適用於今日基督徒的說法。 這樣是以犧牲對聖經的正確詮釋和解讀為代價的。
詮釋學(聖經解讀的藝術和科學)最重要的三個法則是 1) 語境; 2) 語境;和 3) 語境。 我們在告 訴 21 世紀基督徒聖經如何適用於他們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盡可能理解聖經對於其最初聽眾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我們提出一個對最初聽眾都陌生的應用,那我們極可能沒有正確解讀那一篇章。 一旦我們自信理解了那段文字對於最初聽眾的意義,那麼我們就需要考慮我們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了。 語言、時代、文化、地域、環境和情境有什麼不同? 所有這些都考慮到了才能談到應用。 一旦我們理解了文化的差異,我們就可以找到最初聽眾與我們之間的共同之處。 最後,我們才能找到在我們的時代和環境中的應用。
另一個重要事實是每個章節只有一個正確解讀。 它可以應用於一系列情境,但只有一種解讀。 這意味著有些情境可能比其它更適用。 如果一種應用比另一個更接近正確解讀,那麼它就是那個文本的更好應用。 比如許多佈道有關撒母耳記上 17 (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其中包括“戰勝你生命中的巨人。”他們輕描淡寫地略去了故事的細節而直接講應用,通常把歌利亞比喻為必須憑著信去克服的一種困難嚇人的情境。 也有些想把大衛拿起的五塊光滑石子用作比喻。 這些佈道的結論通常都是教導我們要像大衛一樣去信。
儘管這些解讀可以成為誘人的佈道,但是不知最初的聽眾是否從這個故事中得到過同一信息。 我們在應用撒母耳記上 17 之前,必須知道最初的聽眾是如何理解它的,這樣才能確定撒母耳記上這部書的整體意圖。 如果不進行細節詮釋,我們說它不是關於打敗生活中的巨人的。 這可能勉強是這篇的“應用”,但如果作為“解讀”,它與文本就格格不入了。 神是這故事中的英雄,而大衛是他揀選來帶給他的子民拯救的媒介。 這個故事將人間的王(掃羅)與神的王(大衛)相對比,也預示了基督(大衛的兒子)為我們得救將做的事。
另一個常見的無視語境進行解讀的例子是 約翰福音 14:13-14 。 脫離語境看這一段似乎是說如果我們求神“任何事”,我們只要用“奉耶穌之名”這個詞就可以得到。 應用正確詮釋學的規則後,我們看到的是在被出賣之夜耶穌在樓上房間裡對門徒們講話。 當時的聽眾是他的門徒。 這本質上是對耶穌門徒的應許,即神會為他們完成使命提供必要的資源。 這是一段安慰之語,因為耶穌很快要離開他們了。 對於 21 世紀基督徒適用嗎? 當然!如果按照神的旨意(奉耶穌之名)禱告,神會給我們所需,在我們裡面並通過我們完成他的旨意。 而且,我們得到的回應總是會榮耀神。 這一章遠不是滿足所有我們所求,而是教我們在禱告中順服神的旨意,那麼神就會給我們成就他的旨意所需的一切。
正確的聖經解讀是基於以下原則的:
1. 語境。 要完全理解的話,從小處入手,再向外延展:從句、段、章、書、作者到約。
2. 盡力理解最初的聽眾會如何理解文本。
3. 考慮到你的文化和最初聽眾文化的差別。
4. 如果舊約中的道德命令在新約中再次出現,將它看做“無時代限制的真理”。
5. 記得每個篇章只有一種正確解讀,但是會有很多應用(有些比其它應用更適合)
6. 永遠謙卑,不要忘了聖靈在解讀中的角色。 他應許了帶我們進入所有的真理( 約翰福音 16:13 )。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對聖經的解讀既是藝術也是科學。 它有規則有原則,有些較難的篇章要求更多的精力。 如果聖靈確定、證據支持的話,我們應該總是願意更正一些解讀。
English
我們怎麼知道聖經的哪些部分適用於今天的我們?